德育工作

德育工作
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>  德育工作 >  德育工作

《倾听、理解、赋能:读懂每一个学生》

作者:李婷玉 来源: 发布时间:2025-01-10 阅读次数:34


2025年1月10日,冬日的暖阳洒进合班教室,一场聚焦教育温度与深度的思想盛宴在此开启。资深教育工作者李婷玉老师,继备受好评的常规管理讲座后,再次带来直抵教育核心的主题分享——《倾听、理解、赋能:读懂每一个学生》。此次讲座,李老师引领全体教师超越表象,深入探索学生个体世界的复杂性与独特性,为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、促进生命成长的育人实践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与实用的方法论。

李老师开篇即指出,教育最大的挑战与魅力,皆在于学生的“不可复制性”。她强调,面对千差万别的个体,“读懂”是有效教育的起点与基石。而“倾听、理解、赋能”则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、环环相扣的“读懂”学生的完整闭环。

第一步:深度倾听——叩响心灵之门

超越“听见”: 李老师阐释,真正的倾听不仅是接收语言信息,更是捕捉语气、表情、肢体动作等非言语信号,感知情绪与潜台词。她提醒教师要放下预设与评判,带着“空杯心态”去接收。

创造“安全场域”: 分享如何通过专注的眼神、鼓励性的点头、适时的沉默以及“还有吗?”“我理解你感到...”等回应技巧,营造让学生敢于、乐于表达真实想法和感受的心理安全空间。

“多通道”倾听: 除了一对一谈话,李老师特别介绍了通过周记、绘画、课堂参与模式、同伴互动观察、甚至课桌涂鸦等多种“非正式”渠道,捕捉学生传递的多元信息。

第二步:多维理解——探寻行为之因

“冰山之下”的探寻: 李老师运用心理学模型,引导教师认识到学生外在行为(冰山一角)之下,隐藏着复杂的需求(归属感、价值感、安全感)、信念、情绪、过往经历(家庭、社交)等深层动因(冰山主体)。理解,就是去探究行为背后的“为什么”。

“生态视角”的运用: 强调理解学生不能脱离其成长环境。李老师提供了如何结合家庭背景、同伴关系、社区文化、甚至时代特征(如数字原住民特质)等更广阔的生态视角,更全面地解读学生。

“共情”而非“同情”: 李老师精妙区分了“共情”(设身处地感受其感受)与“同情”(居高临下的怜悯),强调理解的核心是放下教师权威,尝试站在学生的“鞋子里”去感受他们的世界。

第三步:精准赋能——点亮成长之光

基于理解的“个性化支持”: 李老师指出,赋能不是泛泛的鼓励,而是基于深度理解后,针对学生独特优势、发展瓶颈、内在需求而量身定制的支持策略。例如,对缺乏自信但擅长绘画的学生,可通过让其负责班级板报设计来赋能;对社交焦虑但有责任感的学生,可赋予其需要协作的小任务。

搭建“成功阶梯”: 强调为学生设定“跳一跳够得着”的小目标,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。李老师分享了如何通过及时、具体、真诚的反馈(“我看到你在...方面付出了努力,这带来了...进步”),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。

培养“成长型思维”: 赋能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过程而非仅结果,欣赏努力与策略,将挑战视为学习机会。李老师提供了如何在日常互动中渗透成长型思维的语言模式(如将“你很聪明”改为“你通过...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”)。

赋予选择权与话语权: 李老师强调,真正的赋能是让学生感受到对自己学习和成长拥有一定的掌控力。她分享了如何在规则框架内,适度给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、方式或参与班级决策的机会,培养其自主性与责任感。

李婷玉老师的《倾听、理解、赋能:读懂每一个学生》主题讲座,如冬日暖阳,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实用的育人工具,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深刻唤醒。她引导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——看见每一个独特鲜活的生命个体,以真诚的倾听叩响心门,以深刻的理解架起桥梁,以智慧的赋能点燃潜能。这场在合班教室播撒的“读懂”之种,必将在我校教师心中生根发芽,推动育人实践向更科学、更温暖、更具生命力的方向迈进,让每一位学生在被真正“看见”和“懂得”的阳光下,自信舒展,蓬勃成长。

2025年1月10日